精河县把荒漠沙山变为ldquo金山银
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边缘的精河县,全县沙化土地面积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是北疆地区防沙治沙重点区域。近年来,精河县因地制宜,在大规模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工程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开发,以发展沙产业的模式探索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新途径,让灰色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新衣”。 进入6月,正是桑葚成熟大量上市的采摘季。位于精河县八家户农场的新疆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葚采摘园里,果大饱满、味美鲜甜的桑椹散发出诱人香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游客黄春丽说:“今天专门带家人来这里采摘桑葚,远远看去,沙漠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树,感觉特别震撼,而且颗粒饱满的桑葚也特别甜。” 在企业的种植园内,10余名工人还在种植蛋白桑,适应干旱沙地种植而又防风固沙俱佳的这种桑树,有发达的强呼吸根系,既长寿又速生,也被当地人称为“沙地桑”。公司技术员曹金花介绍说:“蛋白桑是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树种,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生态效益明显。此外,桑树浑身都是宝,从桑叶、桑果、桑根到桑白皮,都可以开发利用。今年,公司计划新植蛋白桑亩,目前已完成亩,年底总面积将达到亩。” 自年以来,新疆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乌兰旦达盖沙漠种植蛋白桑亩,经专家论证,这些桑树的保水量相当于建起了一个40万吨的小水库,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和全产业链打造的经济价值凸显。公司董事长刘吉发说:“我们计划在5年内,将蛋白桑种植面积再扩展8万亩,使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今年计划再增加4条生产线,对桑叶、桑果、桑白皮、桑杆进行深加工。同时,依托旅游业发展,促进蛋白桑产业发展。” 除了蛋白桑,精河县还通过沙产业发展,让梭梭、肉苁蓉、葡萄等特色农作物纷纷“落户”沙漠,成为周边近万亩良田的“守护者”和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精河县林草局林业站站长王军说:“乌兰旦达盖沙漠里的这片梭梭,是年种植的,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现在高度是1.7米。这片梭梭还采取套种的模式,在梭梭下面接种肉苁蓉,这样既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滴灌带铺设以后,梭梭种子落下来,遇到浇水时,就会生根发芽,这样一来,小的梭梭也长起来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后,这里的野生动物也不断增多。” 乌兰旦达盖沙漠是精河县境内最大的一个半流动沙漠,总面积近20万亩,由于沙区紧邻G30国道,风沙危害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农牧业生产。精河县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采取了草方格沙障物理治沙及人工撒播梭梭、沙拐枣等生物治沙相结合的传统模式和现代产业发展模式,治沙效果明显。王军说:“年以来,通过采取人工模拟飞播、人工种植的方式,先后在沙漠里、沙漠周围种植了蛋白桑、葡萄、梭梭等。目前,面积达到了2万亩。通过沙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通过防沙治沙,精河县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多,沙漠植被覆盖度达到了20%。博州林草局四级调研员、精河县林草局负责人沙比尔江·沙地克说:“我们将认真学习柯柯牙精神,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不断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业,把生态产业转化为生态效益,结合‘十四五’规划,大力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落实,加大防沙治沙的投入,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图文/杨龙、张健霆 来源:精河零距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gx/8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只需一方,断根不是梦
- 下一篇文章: 815今天最新鸭价鸭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