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结

一、配伍特点及治法

1.辛开苦降:适用于寒热错杂胃痛,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常用药物黄芩、黄连。半夏。辛开散结以除痞,苦降泻热以开痞。

半夏(辛温)

黄连(苦寒)

寒热并用消补兼施

半夏泻心汤

√+干姜

√+黄芩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小陷胸汤

左金丸

吴茱萸(辛苦热)

黄连(苦寒)

半夏厚朴汤

半夏生姜(辛温)

厚朴(苦辛温)

三仁汤

半夏(辛温)

厚朴(苦辛温)

鳖甲煎丸

干姜桂枝

黄芩

连朴饮×

半夏

厚朴黄连

注:连朴饮虽有半夏、厚朴、黄连但不是辛开苦降法,而是辛开苦泄,燥湿化浊,全方以燥湿清热,主治湿热霍乱。

2.火郁发之: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例如温病当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

发之

功效

清胃散

升麻

清热解毒;轻清升散

普济消毒饮

升麻柴胡

疏散风热;引药上行

凉膈散

竹叶薄荷

轻清疏散,解上焦热

龙胆泻肝汤

柴胡

畅肝气,疏肝郁

牛蒡解肌汤

薄荷荆芥连翘

泻黄散

防风

注:主要代表方只有清胃散,普济消毒饮两方,凉膈散、龙胆泻肝汤、牛蒡解肌汤、泻黄散,教材未明确指出。又根据火郁发之的举例,导赤散,银翘散等都可理解为蕴有“火郁发之”之意。

3.以泻代清:泻:泻下;清:清热。用泻下的方法协助清除体内郁热,此法泻下与清上并行。如凉膈散中,全方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泄胸膈邪热于上;更用调味承气汤合白蜜,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清上与泻下并行,其泻下以助清胸膈郁热,所谓“以泻代清”之法。

泻之

功效

凉膈散

大黄

泻火通便

枳实导滞丸

大黄

泻热攻积

泻心汤

大黄

导热下行

4.通因通用: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

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通用

通因

功效

大承气汤

全方

热结旁流

峻下热结

木香槟榔丸

牵牛大黄

赤白痢疾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

芍药汤

大黄

湿热痢疾

清热燥湿调营和血

桂枝茯苓丸

桂枝桃仁

瘀阻漏下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

食积泄泻

湿热食积湿热不化

注:大承气汤还有寒因寒用(热厥),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法。

5.散收并用:即发散药同收敛药配伍,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

芍药五味子

二陈汤

橘红

乌梅

酸枣仁汤

川芎

酸枣仁

回阳救逆汤

麝香

五味子

定喘汤

麻黄

白果

败毒散

桔梗

人参

苏合香丸

诸香

白术诃子

苓甘五味姜辛汤

干姜细辛

五味子

6.一升一降:即升散药和降沉药配伍,如四逆散中柴胡和枳实,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调和肝脾之效。

杏苏散

桔梗

枳壳

败毒散

桔梗

枳壳

五积散

桔梗

枳壳

血府逐瘀汤

桔梗

枳壳

九仙散

桔梗

桑白皮款冬花

济川煎

升麻

牛膝枳壳泽泻

清胃散

升麻

黄连

龙胆泻肝汤

柴胡

泽泻木通车前子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复元活血汤

柴胡

大黄

川芎茶调散

诸风药

普济消毒饮

柴胡升麻

黄连黄芩

注:欲降先升

黄龙汤桔梗

济川煎升麻

7.寒热并用:是张仲景对各种寒热错杂而运用的治疗方法,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

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辛开苦降寒热错杂之痞证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补兼施

乌梅丸

寒热错杂虚寒为主的久痢

左金丸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黄连汤

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上热下寒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上热下寒阳微结者厥阴病

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寒积里实证

注;大黄附子汤为用药寒热并用,并非三泻心汤、乌梅笑左连等针对寒热错杂之证而用。

8.补泻兼顾、攻补兼施、寓通于补。

补泻兼顾

攻补兼施

寓通于补

半夏泻心汤

龙胆泻肝汤

温脾汤

济川煎

泻白散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济川煎

注:补泻兼顾口诀:半龙温济泻六金。

9.消补兼施:消补兼施法主治脾胃虚弱又兼停积之证。此系虚中夹实,若单纯用补则积滞不去,单纯消导则脾胃更虚,故采用补中健脾药与消积导滞药配合成剂,使其补不助邪,消不损正,代表方如健脾丸等。

消补侧重

枳实消痞丸

消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

枳实导滞丸

消重通因通用

健脾丸

补重四君去草为君药

枳术丸

补重荷叶裹之烧饭为丸白汤下

枳术汤

消重

大安丸

保和丸加白术消中兼补

注:清补并行,清暑益气汤,竹叶石膏汤,易黄汤,朱砂安神丸;补敛兼施,牡蛎散。

10.苦寒直折:有余折之,清热剂中用苦寒药物直折火毒。

黄连解毒汤

芩连柏直折三焦火毒栀子直中三焦

清胃散

黄连直折胃火

黄连阿胶汤

黄连直折心火

注:透热转气,清营汤,银花、连翘或含竹叶。

11.以补为固:所谓以补为固,是指以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而达固摄气、血、精、津之目的。玉屏风散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敛止汗之药,而以黄芪、白术补气固表为治,是典型的以补为固,且更佐少许防风,使补中兼疏,固表而不留邪。

玉屏风散

补中兼疏以补为固

12.甘温除热: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气虚发热

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

当归补血汤

血虚发热

黄芪当归

小建中汤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饴糖

注:仲景治疗“虚劳里急”之小建中汤也是甘温除热的代表,其主治有“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热象。为甘温除热之先河。(附:引火归元之肉桂在内伤发热虚证中的应用,地黄饮子,交泰丸)

13.分消走泄:分消走泄法是指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从表里分消的一种治法,是治疗湿热证的基本法则。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开创了用分消走泄法治疗三焦湿热证之先河。

蒿芩清胆汤

三焦同治胆胃同治

三仁汤

三焦分消

温胆汤

叶天士第一次提到分消走泄

茵陈蒿汤

前后分消

当归龙荟丸

二便分消

八正散

前后分消疏凿分消

舟车丸

二便分消

葛花解酲汤

内外分消发汗与利水并行分消酒湿

14.去性存用:指通过配伍或炮制,去掉药物对病症不利的寒热之性或某些其他药性,而保存其适应治疗需要的功用。

去性

存用

银翘散

荆芥穗淡豆豉

辛温配辛凉剂中

增辛散透表之力

大黄附子汤

细辛附子去大黄寒性

寒性去走泄之性存

温脾汤

附子去大黄寒性

寒性去走泄之性存

竹叶石膏汤

半夏燥性减

降逆之性存

麦门冬汤

麦冬半夏燥性减

降逆之性存

天台乌药散

巴豆炒川楝子减寒

增去行气散结之效

15.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指辛味药和甘味药配合有益阳的作用;酸甘化阴,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桂枝汤

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

羚角钩藤汤

芍药甘草

大定风珠

芍药甘草

阿胶鸡子黄汤

芍药甘草

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

芍药甘草

欢迎交流补充和批评指正!

青囊钩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gx/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