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肿证诗
肿证者,一身肿大,按之重者而不起,轻者即起。水与气同源,不必分之,以五皮饮为主。上半身肿者,宜发汗,加防风、紫苏、杏仁各二钱,下半身肿者,宜利小便,加防己、白术、地肤子各二钱,虚者合四君子汤,兼服济生肾气丸,实者加葶苈子一钱,莱菔子炒研三钱。 如若不效,以小青龙汤行太阳之水,真武汤安少阴之水,麻黄、甘草二味发皮肤之水,麻黄附子甘草汤导小腹之水。又以东引桑枝炒紫苏,汤淋取汁,入小黑豆,煮汤服之,数日其效。又有似肿非肿,而皮肤胀大,名曰气胀,骆氏用神仙九气汤治之。此证不全属于表,然肿症现于皮肤,故列于表证。(经义)《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阴阳别论》曰∶“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满。”《大奇论》曰∶“肾肝并沉为石水,《灵枢》邪气病形篇曰∶“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少腹,睡然睡上至胃脘,死不治。”《大奇论》曰∶“肝肾并浮为风水。”《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诸水皆生于肾”。“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涌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肤,传为肿,本之于肾,名曰肾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里水之形状,此其候也。”又曰∶“肤胀,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坠,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 “水溢则为水胀。”《灵枢·九针论》曰∶“下焦溢为水”。《灵枢·胀论》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夫肤胀与鼓胀,何以别之,然肤胀是皮肤胀也,鼓胀则腹中胀耳,且色苍黄,腹筋起,肤胀无之,是以异也。 肿证诗肿成手按论纷纷(按之而不起为气肿,即起为水肿,张景岳又反其说,)水气同源不必分(气滞水亦滞,气行水亦行。)六部浮沉兼表里,五皮(饮)授受语殷勤(出华元化《中藏经》。)小(青龙(汤)真武(汤)功崇本,附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甘(麻黄甘草汤)勇冠军。肤肿另从九气治,茯苓导水(汤)得传闻(茯苓导水汤诸家极赞其妙,余熟闻而未试。 附方: 五皮饮治一切气肿水肿。 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各一钱半)生姜皮(七分 水煎服。 此药以皮治皮,不动脏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各二钱)炙草(一钱 加生姜、大枣煎服。 小青龙汤真武汤(俱见《伤寒》导水茯苓汤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赤茯苓麦冬白术(各三两)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各一两)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各七钱五分 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病重者可用五两浓煎,五更服。 麻黄甘草汤(《金匮》 麻黄(三钱)甘草(一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其功居于济生肾气丸之上。且肿症与伤寒症不同,伤寒症恐过汗亡阳,肿症以汗愈多而愈妙。水从汗泄,时医谓须“开鬼门”,并无亡阳之说。 麻黄附子甘草汤即前方加附子一钱五分。 此与《伤寒论》之分数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方。 济生肾气丸治水肿,小便短少,气喘者。 熟地(四两)茯苓(三两)山茱萸怀山药丹皮泽泻牛膝车前子肉桂(各一两)附子(五钱,泡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灯草汤送下三钱,一日两服。 神仙九气汤(神仙,言药之灵验也。九气,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是也。 《经》曰∶怒则风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故云然。) 姜黄香附(炒 上各为细末,每服五、六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愚治肤胀,用温酒下。 壶隐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肤胀,其效如神。 青龙补:茯苓导水汤 《普济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导水茯苓汤别名 茯苓导水扬(《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 泽泻赤茯苓白术麦门冬(去心)各90克紫苏木瓜槟榔各30克陈皮砂仁木香大腹皮各22.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应手而高突,喘满倚坐不得息,不能转侧,不能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短涩,溺痛如割,大便绝少,虽有亦如黑豆汁。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毫升,加灯心25根,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服。如病重者,每服克,再加去心麦冬60克、灯心1大把,用水2升放砂锅内,熬至毫升,再下小铫内煎至毫升。五更空腹时服;滓再煎服。连进三服,自然利小便,直至小便变清白色,方为痊愈。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肺心病心力衰竭、特发性水肿等病症。 1.肝硬化腹水:观察茯苓导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对照组30例予低盐饮食、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茯苓导水饮中药治疗,15日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以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腹部超声波等检查无腹水,肿大的脾脏明显缩小,肝功能基本正常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6年第3期) 2.肺心病心力衰竭:应用加减茯苓导水汤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40例,并设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40例,疗程15日。以心功能纠正至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为临床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纠正心衰的症状及体征、控制感染、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方面也以治疗组为优。(《山西中医》2年第5期) 3.特发性水肿:应用导水茯苓饮治疗特发性水肿52例,水煎服,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以浮肿消退、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者为治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92.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8年第7期) 方解 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水湿停留之证。方用赤茯苓、泽泻利水消肿;白术健脾化湿;大腹皮、木香、槟榔等行气,健脾则水运,气行则水行。临床应用以浮肿、小便短少、胸腹胀满、饮食不下、不能平卧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急性肾炎、急性尿路感染、胸水、腹水、子满症、子肿症、羊水过多、妊娠浮肿等证属脾虚气滞、水湿停留的病症。 方歌 术茯猪苓泽泻健,香砂陈皮苏叶添,木瓜大腹桑皮水,利水除湿行气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zy/10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开水里加点料,控三高,还润肺护胃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