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语文考试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知识汇编 第一讲文言词汇 一、积累文言词汇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方法是两步: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如:“卒”这个词—— [卒](zú)(1)名词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2)动词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3)副词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加以记忆。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变化情况 示例 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脸色-颜色)皮(兽皮-皮肤-表皮)病(重病-病) 义项增多 劝(劝勉-劝勉,规劝)假(凭借、利用-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气味-坏气味)金(金属-金子)丈人(老人-岳父) 义项减少 让(责备,谦让-谦让)怜(爱,怜悯-怜悯) 词义转移 涕(眼泪-鼻涕)偷(苟且-偷窃)去(离开-到某地去) 感情色彩变化 讽(委婉地劝告-讽刺)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词义 解说 例 义项 例句 本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朝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畔 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梅尧臣《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三)古字通假 解说 举例 注意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俛”同“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古字通假,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种情况。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它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哪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第二讲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及规律 例句 译法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 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在……,从……,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当……,每…… 名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黔之驴》) 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形作动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 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用的类型 例句 译法 说明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动+宾=使+宾+动 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形+宾=使+宾+形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名+宾=使+宾+为+名 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 形+宾=以+宾+为+形 有人认为动词无意动用法,“羞”为形容词活用。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名+宾=以+宾+为+名 动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廉蔺列传》) 动+宾=以+宾+为+动 第三讲文言虚词 一、一个一个地记忆。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 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 之 其 词性 类别 解释 词性 类别 解释 代 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定语 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一、二人称(作宾语) 第一、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指示代词 这 指示代词 那 助 词 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副词 语气副词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表示祈使语气 中心语和后置定语间 表示感叹语气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连词 假设连词 如果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选择连词 是……还是…… *动词 往,到……去 助词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其”作句子的主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但也有所不同,“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 虚词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相 副 词 表示共同 共同、一起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表示交相 互相、相互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表示单相 (偏指一方) 相当于“我”、“你”、“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他) 表示递相 一个接一个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见 副词 表示偏指 相当于“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表示被动 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相”和“见”都可以作副词,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用法,即偏指一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可以偏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而“见”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 词 意义 举例 独 只,只是,只有,只要,但单,仅仅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单单) 特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只是) 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只) 惟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只)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只) 止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仅仅,只有) 徒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直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只是) 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黄冈竹楼记》)(只,仅仅) 2.又如,词尾 词尾 用法、意义 举例 然 形容词、拟声词、动词、副词的词尾,……地,……的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尔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乎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如 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付诸阙如(成语) 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翔实、竟使…… 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1.如“其”:作定语时,是人称代词“他(它)的”,或指示代词“那”;作主谓短语的主语时,是“他(它)”;作状语时,是副词。 2.又如,以: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语法位置 连 词 表示并列递进 而、又、而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 表示承接关系 而、从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表示目的关系 用来、以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表示修饰关系 地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表示因果关系 因 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果 因而、以致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表示界限范围 以(东)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介词 引出凭借依据 用、拿、凭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引出涉及对象 把、与 今以钟磬置水中 引出时间处所 在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引出原因 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注意:“以”后面的代词被省略,不要误以为“以”是连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以”后面的代词被前置,不要误以为“以”是连词。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3.又如,焉: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语法位置 代词 人称代词 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在及物动词之后 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里 复驾言兮焉求 在动词之前 兼词 介词+代词 于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不及物动词之后 副词 反诘语气 怎么、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动词之前 助词 语气助词 助陈述等语气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在句末 助停顿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句中 词尾 ……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在形容词、拟声词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tiesuos.com/sbpjg/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们到底还要不要白得发光一白遮百丑
- 下一篇文章: 桑树东方神木,一身都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