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吴茱萸汤吴茱萸参
吴茱萸15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 吴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伤寒论》第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解:属阳明,这里是指胃,不是指阳明病。胃中有寒饮,故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吴茱萸汤而呕反增剧者,是误犯上焦有热的呕,不当用本方治之。 按:属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汤证,由于欲呕为二方的共有证,故特提出教人临证时要细心辨别,读者宜与小柴胡汤方证条互参。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转属太阴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为寒饮暴迫所致,故宜吴茱萸汤主之。 按:文中虽谓吐利,应以吐为主,即是说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烦躁欲死,才可能说是寒饮逆迫的急剧情况,否则与另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证无所别,又何以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干呕或吐涎沫而头痛者,为寒饮冲逆的征候,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寒饮自里以上迫,故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今略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数。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9克 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 推荐阅读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黄汤(麻甘桂+杏)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1、文源:网络,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编辑:独语。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欢迎大家投稿,投稿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gx/7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咳嗽首方止嗽散运用经验集锦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方剂学每日一汤凉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