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 http://m.39.net/pf/a_6702244.html

健康类的软文五花八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侮辱性不大,杀伤力极强,所以各种辟谣类文章也应声而至,腾讯更是专门设立了辟谣平台。

要数辟谣界的流量担当,非生姜莫属。

自打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生姜家族就为各国人民排忧解难。为此印度人可没少跟中国人争生姜的发源地。

不仅家世源远流长,而且家族庞大,生姜、煨姜、干姜、炮姜、姜碳、姜皮,下至小鲜肉,上至老腊肉,多才多艺,既上得了餐桌,又下得了药罐,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咱炎黄子孙自不用说,十字军东征后,生姜在欧洲开始从珍稀品变成奢侈品。当时欧洲过节就做姜饼,某些地方还有习俗说女人吃了姜饼能嫁个好老公。自从16世界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要把自己的脸印在姜饼上做成小人形,姜饼人便成为了圣诞节的吉祥物。

在古希腊和阿拉伯药典上,都能找到生姜的身影。基本都认可他散寒、止呕、暖胃、解毒的功效。

由于生姜的大名无人不知,所以江湖传闻也是络绎不绝。数百年前就有传说,常吃生姜的人可以免于黑死病,难怪去年因为新冠疫情,国际生姜价格一直暴涨,甚至翻倍。

因此现代医学对生姜的研究也一直是热情不减,在GoogleScholar搜索自20世纪起关于生姜的论文光是标题带关键字的就有一万四千多篇,搜个甘草的话只有一千多篇。今年一月,美国密歇根医学院就刚发表了一篇关于生姜的研究报告,说生姜里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抑制小白鼠体内的免疫抗体产生,治疗一些自身的免疫性疾病。

因为生姜名气太大,应用范畴又广,难免经常成为某些高知和西医辟谣的目标。

辟谣其实是一件好事,专家在专业领域表达一些专业的观点,让读者多一个角度看问题,挺好。但在专业领域辟得不专业,还要跨专业辟,这就让人头大了。

中草药应用和民间偏方本来就源于中医中药。本来中医对用药指导就有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靠经验,而且历代医家在临床上也不断地验证和总结,因此对于审视传统中草药以及民间偏方的说法,传统中医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并不能单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就盲目下定义。

所以有时候感觉那些西医对中药应用的辟谣,就像强盗逻辑。就如你要听孙悟空的故事,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金浩熙来告诉你,孙悟空是韩国人。也难怪郭德纲忍不住说,韩国人是中国人发明的。

有机会一定要专门写一篇关于各种花式辟谣的文章,绝对能惊艳得让人目瞪口呆,起码查阅资料的时候我的下巴是差点掉下来了。

说回生姜的效果,《长沙药解》说:生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慢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传统中医认为,生姜内服有五大功效:1.发散风寒,2.温中止呕,3.驱浊行滞,4.行经健运,5.解鱼蟹毒

发散风寒

地球人很早都知道,生姜有发散风寒的功效,虽然生姜解表散寒的力量并不算太强,但假如淋雨着凉,喝一碗姜汤驱驱寒还是很可以的,加点红糖暖暖甜甜的味道和功效就更好了。生姜加大枣,就是一个简化版的桂枝汤。

如果清晨雾大去爬山,一片姜就可以给你保驾护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讲:“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嚼点生姜来防寒,因为经常跋山涉水,野外露营,难免会受寒湿入侵。假如感上了风寒,他就会“饮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

温中止呕

生姜能温中止呕。药王孙思邈评价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不是没有道理,生姜常常会被用在寒呕的加减用药上。

像陈皮加生姜的橘皮汤,就是一道治寒呕的特效方。上次听大师姐说儿子中午坐车吹了空调,回家就犯恶心,吃不下,坐不住,躺不安,扎了针,喝了平胃散,都没什么感觉。后来午觉后喝了橘皮汤,上了个厕所就活蹦乱跳了。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姜里含有的姜酚能产生抗氧化作用的强自由基分子,可以抑制和减少消化道内会引起恶心的氧化物;另外生姜还可以温暖血管使血管发生膨胀,并抑制胃中血清素受体引起恶心中所发挥的作用。

驱浊行滞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生姜对胃肠系统紊乱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但这个功效前人很早就知道了。

孔子活了73岁,在春秋时期也算是高寿了。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饮食习惯,其中一条就是:“不撤姜食,不多食”。意思是说每顿都要和着姜吃,但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还特地在《论语集注》里对孔子吃姜的嗜好引用《神农本草经》进一步解释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刘翔老师讲《伤寒论》太阳病篇里的一个七消三补的方子: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像发汗解表治疗感冒以后,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弱,自然就有食物不能代谢产生污浊垃圾。这个时候引起的腹胀满,就会用到它。

这个方子临床还会常被用于脾虚气滞的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方子里面生姜通常用到半斤,份量非常大,就是起到驱浊行滞的效果。

行经健运

生姜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药物更好的运化吸收,助力把药物到达四肢以及基表。

像气血亏虚,津液损伤所导致的身疼痛,就会用到新加汤。妇人产后身疼痛就是其中一种典型。

新加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又多加了滋阴药,一两芍药,三两人参。这个时候,就需要再加一两生姜,帮助滋腻的滋阴药在脾胃里运化,并通过加速行经把药性带到全身。

关于新加汤有一个很经典的医案,当年胡希恕先生年轻的时候,给一位刚分娩了一个月受凉而浑身疼痛的产妇治疗,开的新加汤并没有效果。刘渡舟老先生便问生姜用了多少,胡老说怕太辣只用了三片,刘老直接把生姜加到15克,结果病人吃了两服药便疼痛大减,第三服药后便彻底痊愈了。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发现,生姜不仅能对胃肠消化功能有积极地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温暖扩充血管,加速血液的运行,并帮助血液能到达平常所不能达到的末梢。

这种发散的特性在生姜生长形态上就很形象的地表现出来,因为生姜,会经常以趋近九十度横岔长出新分支。所以孙思邈取其象说:“孕妇食姜,令儿盈指”。就是说孕妇吃姜太多可能会导致宝宝手指出现分叉,长出更多手指。

JT叔叔在解读生姜作用时,就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他说桂枝汤的桂枝生发力强,冲得快,对于在卫分肌表的风邪来说,就像是过站不停的子弹列车,只能跟风邪说拜拜。因为有了生姜的帮助,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络脉的分支微细血管以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肤和腠理之间。

解鱼蟹毒

生姜作为厨房三宝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时刻,还能解毒。假如吃了河鲜海鲜出现了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生榨生姜汁或者煎姜汤可以缓解症状。

而且生姜不仅解鱼蟹毒,还有很多药物的毒性都可以用生姜来消解,例如误服半夏、南星、乌头,都可以服用生姜来解毒。

被毒蛇毒虫咬伤,可以涂上姜汁或者用姜沫外敷。

有些药物,还需要用生姜来炮制,减弱毒性,或者改变性质。例如半夏、厚朴,就会用姜制来去毒或减弱刺激。例如栀子、竹茹、黄连,就会用姜制减弱其寒性。

生姜、煨姜、干姜、炮姜、姜碳的区别

姜对古人来说真的是魅力无穷,都快被玩坏了,搞出了这么多的花样。不过这也恰恰能看出古人在用药上的严谨和细腻。

一般来看,从生姜到煨姜,到干姜,再到炮姜最后到姜碳,就是一个从湿加工到干最后干成碳的过程。

至于从功效来看,前人做了通俗精炼的总结: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生姜发散走上焦,干姜温中进中焦,而炮姜温下入下焦。把干姜烧成碳后就进血分了,能起止血的作用,除了姜碳外,用做止血的碳药还有荆芥碳、地榆炭、棕榈碳等。

而煨姜,就是把生姜烤到金黄,减弱了生姜的发散力量,但又没有干姜那么燥、起到温里而治胃腹冷痛的功效。不过现代人已经没那么讲究了,煨姜半生不熟,药房不好保存,另外效果跟干姜相差并不大,让病人回家自己烤似乎跟现代人的时效观背道而驰,所以对应的情况一般都直接用干姜了。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干姜不是直接用生姜晒干的。

种姜,一般是农历四月放下姜母,五月生苗,等新苗长出四到五片叶子后,就把母姜取下来,这个就是咱们平常说“姜还是老的辣”的老姜。

到了中秋前后,新姜开始长出,因为姜芽是粉紫粉紫的,所以这个新长出来的姜叫做仔姜,也叫紫姜,这个时候采摘下来的话,炒着吃鲜嫩不辣,糖醋腌制又酸甜爽脆,想起来口水都流出来了。假如等到秋分前后采摘,就是我们平常用的生姜。

假如继续等到霜降后枝叶枯萎,姜的辛味便足够浓厚,就可以取下来做姜母,来年春末的时候使用。

而干姜,就是用来年种下的姜母长出苗以后再取下的老姜晒干而成。

生姜夏天长苗,秋分前便采摘,禀受秋天收敛之气并不完整。而干姜则是先在霜降后采摘,充分地被秋天的辛味之气熏陶,然后在来年春末种下生出姜苗后才采摘。这就像一位母亲,在完成生育使命以后蜕变,褪掉了天真烂漫充满蓬勃之气的少女心,在母性的升华下变得收敛稳重。一幅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之象。

这种微妙的生长过程与生姜和干姜的特性一一对应,简直完美地诠释了中医里天人合一的哲学。

姜皮

生姜家族里,有一个家庭成员和大家不太合群,大伙往东,他喜欢往西。但很多时候,他的重要性却不可替代,姜皮就是这么个存在。

姜皮味辛,但却性凉,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有个名方叫“五皮饮”,就专门治疗各种水肿,里面就用了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和生姜皮。

一般而言,用生姜要加强温热之性就去掉姜皮,否则就留着。

姜的禁忌

民间对于吃姜的养生之道流传甚广。例如“男人不可一日无姜”、“冬吃萝卜夏吃姜”等等。

孔老夫子的养生之道在两千多年前就跟大家透露要天天吃姜。大文豪苏轼更是因为受一位吃姜养生,年过八十却鹤发童颜的老和尚启发,写了一个姜为主药的“驻颜不老方”被收集到了《苏沈良方》。

不过孔夫子也说了,要“不多吃”。

作为秦汉医家对《神农本草经》重要补充的《名医别录》,就对生姜忌讳解说: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内经》讲汗为心之液,生姜性发散,常吃自然伤心气。肾主志,也主智。心肾要相交肾才能得到能量补充,假如心气老往上走,不能下沉补充肾的能量,那么肾气自然也要受损。

李时珍就以身试药,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久服生姜积热患目。而且《本草纲目》上还说:“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那人家徐霞客和山里的老和尚天天吃怎么没事?那是因为长居山野身体容易感受寒湿之气,吃点生姜把这些多余的寒湿发散掉,当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并没有什么药食是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都是相对而言,需要便是好,不需要便是恶,再珍贵的补药吃错了也能成为了大毒药。

很明显,在用作保健上,很多情况下是不适合常吃姜的。

秋天气候干燥,气息趋向收敛,生姜辛温发散,就不适合多吃。

另外,对于晚上不能吃姜的说法,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就解释:因为晚上人的气应该是要收敛的,吃姜再发散便违背了天道,打破了人正常的生理运作。当然,有病用生姜入药便另当别论了。

而“冬吃萝卜夏吃姜”,讲的是夏至以后湿气重,阳气也开始从生长转向下潜,适当吃姜可以祛湿以及固护阳气。

对于那些阴虚内热,或者内有实热的人就不宜吃姜。在用药作为佐使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需要减量。

民间还有“烂姜不烂味”的说法。烂姜,就绝对不能吃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腐烂的生姜所产生的剧毒物质黄樟素,会直接导致肝细胞发生病变坏死。再说姜也不难买,烂了就别不舍得了。

生姜的品种

简单地分其实就两种,大种姜和小种姜。

大种姜,也就是平常说的肉姜,辛温之性比小黄姜要弱一些。一般常用作生姜,市场上比较多见。

小种姜,就是平常说的小黄姜。他比大种姜小,肉质颜色更黄,姜味更为浓郁,辛温之性更强。干姜用的都是小种姜。

山姜,跟生姜属于一家,但是功效主要是祛风通络,理气止痛。

高良姜,跟生姜有亲缘关系,功效跟干姜相近,但更偏于治疗胃寒。

至于沙姜、姜黄等,就是另外的东西了。

End

往期文章:你真的了解甘草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zy/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