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用方
贵州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235809.html 夏 天 自然特性: 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总之,暑月受寒为阴暑,暑月受热为阳暑。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暑为火所化,主升散,且多挟湿。 ①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星恒教育搜 索整理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②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称为暑厥。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暑痫)。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 ③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 夏季 常用方 1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叶,茯苓(1两),白术(2两),半夏,陈皮(2两),厚朴(2两),桔梗(2两),藿香(3两),甘草(2.5两)。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1.《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者,风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 清暑益气汤 《脾胃论》 黄芪(3克),苍术(3克),升麻(3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神曲(15克),陈皮(15克),白术(15克),麦门冬(0.9克),当归(0.9克),甘草(0.9克),青皮(0.9克),黄柏(0.6~0.9克),葛根(0.6克),五味子。 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上药哎咀。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芪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脾胃论》: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1.《脾胃论》:《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灵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躁,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热伤气,参、耆益气而固表;湿伤脾,二术燥湿而强脾;火盛则金病而水衰,故用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用黄柏以泻热而滋火;青皮平肝而破滞;当归养血而和阴;神曲化食而消积;升、葛解肌热而升清;泽泻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合之以益气强脾,除湿清热也。 3 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 香薷(6克),金银花(9克),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水煎服(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4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克),朴硝,甘草(克),山栀子,薄荷(克),黄芩,连翘。 凉膈泻热。 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烦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每服2钱,小儿半钱,水1盏,加竹叶7片、蜜少许,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得利下住服。 孕妇勿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1.《医方考》: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2.《张氏医通》:消、黄得枳、朴之重著,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3.《成方便读》:以大黄、芒消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躁实服之消。 住黄山大忙敲草核 5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北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水煎服。 《东垣试效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 《成方便读》:大头瘟,其邪客于上焦。故以酒炒芩、连之苦寒,降其上部之热邪;又恐芩、连性降,病有所遗;再以升、柴举之,不使其速下;僵蚕、马勃解毒而消肿;鼠、元、甘、桔利膈以清咽;板兰根解疫毒以清热;橘红宣肺滞而行痰;连翘、薄荷皆能轻解上焦,消风散热。合之为方、岂不名称其实哉!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6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淡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麦门冬(6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1.《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2.《伤寒溯源集》: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3.《血证论》: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草人半夜卖米糕 7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地骨皮1两,桑白皮1两,甘草1钱。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入粳米1撮,水2小盏,煎7分,食前服。 《小儿药证直诀》: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 1.《医方考》: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2.《成方便读》:夫肺为娇脏而属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一受火逼,则皮肤蒸热,喘嗽气急之证见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复其清肃之令。桑白皮皮可行皮,白能归肺,其甘寒之性,能入肺而清热,固不待言,而根者入土最深,能清而复降。地骨皮深入黄泉,无所底止,其甘淡而寒之性,能泻肺中之伏火,又能入肝肾,凉血退蒸。可知二皮之用,皆在降肺气,降则火自除也。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养胃。泻中兼补,寓补于宣,虽清肺而仍固本耳。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赶白骨精 8 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茯苓(1两),甘草(2两),白术(0.5两),泽泻(1两),官桂(0.5两,去皮),寒水石(2两),猪苓(0.5两),肉桂(0.5两),石膏(2两)。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伤寒中暑,湿热内甚,头痛,口干烦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伤暑吐血;痢疾。 上药研末。每服9克,温汤调下,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3克。 本方是六一散合五苓散,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宜于暑湿俱盛者,证情较重者。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使用此方。 本证多由暑热内侵,水湿内停所致,治疗以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为主。暑热内侵,故发热头痛;热盛伤津,烦渴引饮;湿盛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暑湿内盛,内伤脾肺,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故见霍乱吐下。方中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故为君药;石膏、寒水石清暑解热,为臣药;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祛湿;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官桂助下焦气化,使湿从下焦而出,上无味均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清利而不伤正,为佐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所以,夏季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所以在用药的同时注意养心养肺气护阳气。 匹夫结志,固若磐石 采山饮河,纵情游闲 陶冶情操,非求禄位 不贪天下,安然无惧 求医之道,本心为善 淡泊自在,医道宗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zy/7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推荐十二经用药歌诀
- 下一篇文章: 补中益气汤的七种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