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96518.html

编者按:

11月11日下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抗疫实践总结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部分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成员出席会议,共同就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会上,专家们的讨论热烈而深刻,本刊特别将专家发言编辑整理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医院院长赵家军:

在传承的基础上把中医药发扬光大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以及重大疾病的防控当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学西医出身的医生,热爱中医并多次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发展呼吁的原因。我自己以及我的部分患者,都曾受益于中医药。我曾经患上疼痛难耐的带状疱疹,但通过服用中药,一个晚上症状就消除了。我是一名糖尿病领域的医生,但有个别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找到我,希望我能够给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的疑难杂症,很多内科医生不愿插手,但我尝试用纯中医药的手段去治疗,最终治愈了好几例。糖尿病的治疗同样如此,中西医防控糖尿病也是各有优势。这些经历和经验说明,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维护百姓健康方面不仅有效,还具有特色优势。在防控重大疫病方面,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我也深有体会。由山东省派往英国的援助医疗队,医院负责组建,队伍中我们也专门配备了两名中医医生,就是因为中医药参与抗疫体现出了特色优势,还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拥有特色和优势的中医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解决几个重要问题:首先是中医理论的与时俱进问题。中医理论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但精华的传承是需要基础的。比如,“三焦辨证”理论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指人体的不同部位,但没有中医背景的人大都听不懂。如果“三焦”用足球的位置前场、中场和后场来解释,“听不懂”的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注重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和西医拥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这两种理论体系并非对立或水火不容,相反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反而可以相得益彰。这就如同我们现在提倡的膳食平衡,每种食物都有各自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保障体系,就是需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大力发展,并长期共存。第三,中医药人要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作好规划,并勇担使命。我非常赞成黄璐琦院士关于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提议,这有助于有系统、有目标、有规划地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近期,我所兼任副校长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在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洽谈合作。我也希望,能与中医药人一起为传承发展好祖国医学而努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防控重大疫病,中医药具有特色和优势作用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评价。这次疫情,也是全国中医药大会胜利召开以后中医药人面临的第一次大考。总结中医药参与抗疫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概括:

一是对患者实施分层干预。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出现了严重的医疗挤兑,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大众对这次疾病的疫源、传染途径以及很多临床表现,都一无所知。针对这种状况,援鄂抗疫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以下简称“医疗队”)首次提出,利用中医药对流感、感冒以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层干预,分类诊治。据此,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月27日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也制定了医学观察期,并推荐服用中成药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武汉疫情初期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状况。

二是针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让中医药发挥主导作用,对重型、危重型患者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让中医药根据患者分型发挥不同作用,是本次中医药抗疫的重要成果,也是医疗队最初向国家提出的建议。这一建议,来自于医疗医院、医院等的临床总结。

三是在康复患者中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武汉疫情防控期间,重型出院患者的整体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但多数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症、食欲不振等问题,服用医疗队配备的中药继续巩固治疗,70%的患者回访效果满意。

四是在预防中发挥独特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药防病的重要理论。应武汉市卫健委的要求,医院和武汉市敬老院提供了一个提升正气的药食同源预防方,效果获赞。

五是满足民众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临床调查显示,重型患者80%以上主动选择中西医治疗,轻型患者90%以上希望中医干预,隔离人群大多要求中医药传统手段及早介入。中医药参与抗疫,不仅起到治疗作用,还能起到稳定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情绪的作用。

除了中医药参与抗疫的五大作用,作为一名中医药人,对于此次中医药参与抗疫我还有五大体会——核心最重要;有党有依靠;人民真英雄;社会制度好;国家实力强。

总的来说,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现在的重大战略成果,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而人民群众的信赖,给了中医药人施展的空间和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心中有底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援鄂抗疫期间,医疗队坚持边救治、边总结、边研究,开发出化湿败毒颗粒,其作为国家部署的研究项目之一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良药”,这些科技攻关项目能够开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总结武汉抗疫实践,我认为中医药人参与疫情防控还体现了四大精神:

闻令而动、奋勇当先的战斗精神。我所担任领队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于1月25日出发抵达武汉。这是北京市派出的第一支援鄂医疗队,队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单位人员组成。2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看望队员们时指出,正是由于首批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在主要收治重症新冠医院站稳脚跟,并取得良好成效,才有了第二批、第三批甚至是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到来,医疗队的出色表现真正体现出了中医国家队的实力。结束援鄂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的两支医疗队又分别被派往海外,为国际抗疫彰显中国担当。

同台协作、中西结合的团结精神。1月27日,医疗队医院南一区,开辟了中医药抗疫主战场。2月3日,医院首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患者治愈出院,这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医药参与抗疫树立了信心,也体现了中西医同台协作的精神。

传承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药,是把有关的中医药理论以及抗疫的临床疗效还有科学数据综合在一起的一个物化载体,所以医疗队抵达武汉之初,就对抗疫新药研究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根据这次新冠肺炎感染的湿毒特征,医疗队在经与王永炎院士以及晁恩祥、薛伯寿两位国医大师等众多中医名家交流之后,按照三焦辨证的原则开出了源于经典名方的核心处方,并在此基础研发了化毒败湿颗粒,这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第一个中药新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医药常常因为拿不出严格的临床数据而被质疑。客观来讲,因为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人一策,所以有时候做临床试验确有难度。但这次化毒败湿颗粒的研究,我们有严格的临床试验数据。比如,在医院,我们对例轻型、普通型患者的对照研究显示,这些患者服用中药的转重率是3%,未服用中药转重率是7%;而对武汉医院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对照试验则发现,试验组(服用中药)中位治愈时间为30天,对照组则为34.5天,治愈时间缩短明显且药物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和保障。

除此之外,医疗队还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进行合作,以评价疫苗的动物模型为标准,对化毒败湿颗粒进行了动物实验并证实了疗效。结束武汉“战斗”之后,医疗队成员李浩又带队出征阿联酋,因为化毒败湿颗粒显著的临床疗效,该药还于9月1日在阿联酋列为紧急注册用药。

充满自信、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在武汉医院援助期间,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南一病区,该病区截至3月30日医疗队撤离,累计收治患者例,累计出院例,其中纯中药治疗出院8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42例,(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率达88%。与其他7个病区相比较,南一病区的转重率和死亡率是一位数,为所有病区最低,其他病区平均值为两位数。

总结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的实践,我想任何疫情终要过去,只不过是流行的长短而已,我们一定要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全局的第一位,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突出中医药的文化特色,来推动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医院副院长徐凤芹:

中医药要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守住中医药特色及优势诊疗领域,与时俱进地拓展中医药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重大使命。如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我有如下思考:

一、加强中医药理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挖掘,继承好中医药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保护好这把钥匙,应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研究,全面梳理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还应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

二、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中医服务区,推广中医治疗手段,到年使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几千年来在维护中华民族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切实继承、发展与利用好中医药是现代中医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就应该发掘中医药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优势,要充分发掘祖先留下的宝贵中医药知识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养老、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三、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作为战略目标纳入了国家基本方略,并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针。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其实,西医学早已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提出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模式转变,以及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但其天然局限性使得转变效果不彰、办法不多。而这诸多劣势,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合力会使健康中国建设更具成效,并可为全球提供有借鉴价值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模式,为人类医学和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杨宇飞:

让中医药切实发挥半边天作用

近期有三件事启示了我对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一是我随全国政协组织的“卫生三下乡”队伍到乡村,了解到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很强烈;二是我的团队在北京市郊一个肿瘤发病率较高的乡村展开的试点工作证实,应用中医理医院联动的手段,依靠村的骨干力量进行肿瘤的三级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有一件事,10月份在美国肿瘤整合医学会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分别组织的视频会上,我作为亚太地区代表发言时介绍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优势作用,以及中国有一支中西医结合的特殊力量,用中国医学的特色优势护佑着百姓健康。国外专家对此很震惊,也很感兴趣。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医学的特色优势?我认为应该建立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医应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所探索的“赤脚医生”制度,曾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这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基层患者的大量健康问题由基层医生解决。现在,反思“赤脚医生”制度的优势,对于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保障体系仍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机制》一书曾引用英国的一项调查数据——在基层诊所就医的患者中,有半数以上虽然有明显的躯体不舒服,但临床上却没有发现相关的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解决病人的亚健康问题,医院,医院就可以。要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留到基层,依靠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应用中医的适宜技术就可以改善症状,中医的养生理念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状态,并判别自己是亚健康还是真生病了。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基层有一大批像赤脚医生这样的中西医兼通的大夫给他们解决问题。而让医生留在基层的唯一办法就是改革开放,给他们自主经营权,让他们能够依靠提供医疗服务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建议:国家应医院包干起来,医院着重于研究疑难杂症,而不是花费大量精力去获取经济利益。医院,医院支出的比例也应当从5%逐渐往上提高。同时,应医院医院的国家包干政策,医院拥有经营的自主权,致力于解决百姓的实际健康问题并获得相应收益。

建立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保障体系,可以让老百姓拥有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这样既能够降低医保费用,还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这就需要在强基层上做很多事情:第一,医院要做大做强。可在经济发达医院由财政包干。第二,在基层培养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大夫。第三,改变目前西医与中医的结构比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西医结构比例是9:1,现在则倒过来了,是1:9。要大力培养优秀的中医师,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实现让中医药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

上下游齐动传承拓展中华医脉

中医药即有中医、中药,而中医内涵针、灸、砭、按、导、食、药……中医本身是综合的,以中药为介质,仅能代表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所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中医、中药并肩,缺一不可。

谈到中医,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靠我们祖国医学来支撑的,就中医的疗效评价,要跟国际接轨,就应该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研讨中药的效果,这个平台就是现代的中西医合壁的研究方式,即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待高新科技发展带来更深入研究探讨。

治病是医者的天性,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把老百姓的病治好了就是评估的最佳标准。至于研究的结论,中国千年的历史就表明了中医中药在中国人的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并让中华民族延续到了今天。因此,中医的科学发展和中医疗效,通过现代医学诊断已认知,中药科学的评估方式,更值得思考。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贵在聚民心。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限于中医执业者、中医药大学这样一个狭窄的专业教育,它是民族的,是国人的、老百姓的。所以关于中医药的教育也应该进一步普及,不仅要从孩子抓起,还要普及到边远的山村,人人学中医药文化。年,我参加了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开展的卫生“三下乡”活动,体会到现在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还有多方面有待扩展,其中就包括人的教育问题,更准确地说,全民的中医素养是重中之重。我在甘肃临夏调研期间,给个孩子讲了一堂课。大家问我讲了什么?我把中医知识编成了童谣,其中包括中药的药性和营养学的成分,还有花草和美丽的“本草歌谣”,教育孩子爱护一花一草,爱护自然,更重要的是爱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本草谣育人,童子功育心”,孩子们听完高高兴兴,雀跃欢腾。

所以,如果要让中药高质量发展,那么在研究上游的同时,还要把普通老百姓教育这个下游的功课做好,上中下游同行的话,就能更有效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让人们在健康中受益,生活得更加有质量,中药发展也更加蓬勃向上。

九三学社吉林省副主委、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冷向阳:

为加强中医药的应急体系建设而努力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我有幸两次参战:一次是作为吉林省副总指挥和领队去武汉;第二次是在吉林省舒兰市疫情暴发之时,由于中医药在武汉抗疫中取得的优秀战绩,我被指派为专家组组长到舒兰参加抗疫工作,两次共历时75天。

经历这两次抗疫,我国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得到充分彰显。特别让我受感动的是,一大批90后的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冲锋在抗疫一线,体现了新一代人的担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了中医药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作用发挥不足,特别是在基层更为突出。在吉林舒兰抗疫期间,我深深体会到基层的应急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医院基本都不具备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能力,最后患者都需要转入吉林市。当时有孙春兰副总理亲临现场,省委书记亲自坐镇,国家卫健委派来了专家组、工作组,我们抗疫工作的部署还是比较快的,所有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都得到了有效的隔离,防治措施得当,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总结胜利也不能回避问题。当前,国家正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重大急性传染病预警响应机制,迎接疫情挑战。但是,医院的急诊急救建设投入还远远不够,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病房建设还需持续加大投入。希望国家能够加强中医药应急体系建设,这是中医药能否在今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

其实,不仅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重大疫情中,如流脑、出血热、非典中,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医疗队第一时间到了武汉,并取得了较好战绩。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上海、广州、吉林三支队伍整建制接管病区,并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充分说明我们中医药有能力应对重大疫情。要把中医药真正纳入传染病防治体系当中去,并充分发挥作用,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和中医药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

守正创新,为中药发展谋划美好未来

我曾在国务院法制办工作23年,长期负责医药卫生领域立法审查工作,有幸参与中国两部关于中药法规的起草和颁布,一个是年发布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另一个是3年发布的《中医药条例》。对中医药充满信任与感情,今天来谈谈中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昭示了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第一是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创新是目的;第二是中药要现代化、产业化,这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中医药不仅要高质量发展,还要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是中医药人必须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年,中医药生产企业达到7家,占制药行业企业总数的21%;全国中药营业收入亿元,占全国销售额的18%;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个批准文号,占中国所有药品批准文号1/3强。

但中药在中国医药产业中的地位与中医的地位是完全不匹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药材质量控制难、工艺控制难、历史欠账多。另外,从中药的创新成果来看,还比较少。这些因素叠加,给中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一是营销压力,现在药品价格不断降低,医院进行了药品零差率改革,很多中药企业在销售方面失去了动力;另一个是转型压力,由于被认为临床证据不足,很多中药转为了辅助用药。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药企业与生物医药企业、化药企业相比,研发投入强度最低。为什么?市场在萎缩。

除了历史欠账,还有政策压力。中药有临床应用和历史经验,就差一把火在临床验证中拿出证据,使得中药的价值无法得到认同,变成了中药产业发展的软肋。根据今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发布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申请的中药创新药与已上市药品组方类同而功能主治基本一致,应进行非临床有效性及临床试验的比较研究,证明其疗效的优势和特点。”药品上市5年,其说明书在禁忌、不良反应事项的任何一项仍为“尚不明确”的不再注册。国家管理规定的收紧说明中药的质量评价与再评价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截至今年7月1日,中药企业市值并没有随着股市行情而大涨,这是市场的真实反映。一个现象值得深思,我国证券市场排名前十的中药上市公司企业市值加起来还赶不上恒瑞医药一家。《人民日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发表社论指出:“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这说明中医药必须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不应囿于传统医学,其实中医药学始终在与社会同呼吸、共进步,始终走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路上。中医的特点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同一个医生开的是不同的方,甚至于药性相反的方;但大工业生产用一人一方的方法是做不下去的,中医个体化辨证施治和中药大工业生产之间的差异需要科学验证予以衔接和平衡。

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来源于党中央确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医药的开发过程中也同样要解放思想,敢于接受现代科技;同时也要拥有自信并汲取中医药丰富的历史养分,深入挖掘它的价值点。要利用现代的医学技术和成果讲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相融合。

中药应当通过循证医学证据来彰显自身的价值。必须指出,循证医学证据不是属于哪个医学或者学派,而是方法论。现代中药的研发过程一定要夯实证据体系,通过完整的可验证、可重复的方法论体系证明自身效果。今天中药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年前,现代社会任何科学都必须以证据为基础,而当今中药发展的难点在于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认同。对此,有关部门要有所担当和作为。疫情前,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联合中科院药物所、医科院药物所提交了一份报告给国家药监局,建议从中药注射剂开始,对中药新药开展再评价,对那些能够通过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药品按照植物药、天然药通过审批,使得那些经过临床科学验证的中药品种在市场上取得应有的区分与认可,鼓励更多的企业主动开展循证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目标并走向世界。

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发展,只有传承的是精华才能真正“守正”;创新则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赋能,在尊重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中药理论中的精华与现代医学评价方法相结合。如此“守正创新”,就一定能推动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并走向世界。我们相信,中药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只要我们能够不忘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真抓实干,就一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

动物模型也可以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高速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从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研究如何使动物得上人的病,使动物模型准确地模拟病人,用动物模型研究不同疾病的致病机理,精准地评价疫苗和药物有效性。

在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科技攻关中,病原体确定、感染途径、传播途径、免疫反应与致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研发等等,均需要动物模型,因此,动物模型被列为五大主攻方向之一。

我们团队利用长期的基础研究和资源优势,在国际上最早构建了新冠肺炎受体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模型,使我们国家率先掌握了阐明新冠肺炎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研发疫苗和药物的核心技术。后续世界各国均效仿我们的方法和标准研制动物模型,促进了新冠肺炎的实验研究和疫苗/药物研发工作。

同时,我们基于动物模型,在病因学、病理学、免疫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在揭示传播途径、证明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等方面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们负责国家部署的疫苗、药物和抗体的动物模型评价工作,为我们国家疫苗研发工作的领先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

在药物筛选方面,我们和许多药物研发机构合作,将许多药物送进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比如在第三版里的α-干扰素,第四版里的连花清瘟,第七版里的化湿败毒颗粒等等,证明了张伯礼院士、吴以岭院士、黄璐琦院士和王琦院士等团队药物的治疗效果,为中药应用于临床救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动物模型在疫情中促进中药转化,新冠并不是首次。在非典期间,我们就开始用动物模型从市售成药中紧急筛选有效药物,这个方法在后来禽流感、甲流、手足口病时都得到了应用。比如甲流的时候,我们和中药所合作筛选了金花清感,这个药物在9年转化了1个亿,还有热毒宁注射液,我们评价后也拿到了新药证书。

因此,动物模型对中医药是有贡献,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是,这个贡献与动物模型对西医的贡献相比,微不足道。因为,动物模型促进了西医和西药现代科技体系的建立。毫不夸张地说,西医和西药现代化体系的建立,是因为找到了动物模型这个理想的研究体系。

到今天,我们的医学成果要发表,药物要注册,要国际互认,都离不开动物模型的结果,它既是通用研究工具,也是公认的科学语言,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效果,在实验医学领域,是动物模型说了算。

今天我的建议是:动物模型不只是西方医药体系建立的基石,也可以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高速路。我们中医药领域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动物模型体系,就会成为打通中西医、中西药在整体与微观、系统辩证与分子机理、中药方剂与靶点药物等方面认识论差异的桥梁,也将会成为中医药国际互认、国际接轨的桥梁,成为中医药与西医药比较的国际公认的试金石。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玉玲:

中医药防控重大疾病可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我想结合我所的降血糖原创新药——桑枝总生物碱的研发,谈谈自己对中药创新发展的体会。

“桑枝总生物碱”,是从桑树枝条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组分,年3月获批,适应证为2型糖尿病。源于中医药,拥有临床价值导向、现代科技支撑、国际标准评价的这一成果,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历时20多年的心血结晶。

其实,这个药物最早的研发还是始于中医古籍的启发。《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桑白皮可止消渴”,“消渴”就是现在的糖尿病。桑枝是废弃的副产物,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发展降糖药,是我们的研究需要作出的突破。高科技支撑赋予了产品几大创新内涵:

首先,物质基础明确,有效组分化学结构清楚、质量可控。中药起效往往不是一个成分而是一组或几组成分,桑枝生物碱就是利用这样的特点。但药材中生物碱含量不足0.1%,要提取出高含量组分,比炼黄金还难;而要全面鉴定化学结构,则如同大海捞针;更为挑战的是,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实现复杂体系的准确质量控制。技术壁垒的突破,需要高科技支撑更需要团队协作。

第二,与单一成分化药相比,植物来源有效组分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优势。糖尿病靶点分布全身,单一成分化药存在局限性,而桑枝总生物碱的多组分却可以多管齐下,针对多靶点发挥作用。一方面,对肠道糖苷酶有极强的抑制,且选择性强,胃肠副作用小;另一方面,改善肠—胰岛轴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糖脂代谢、降低体重、改善肠道微生态、保护胰岛β细胞以及增加糖刺激的胰岛素和GLP-1分泌作用,为临床获益提供支持。

第三,临床才是评价一个好药的金标准。为此,该药采用国际公认的疗效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医院牵头,完成了与一线化药以及与安慰剂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最后证实,该药单独使用,即可达到中高强度降糖化血红蛋白疗效,一半以上患者糖化达标;还可改善脂代谢并控制体重,安全性高,体现了中药有效组分的临床特点。

第四,科研院所的成果要实现产品化是很困难的,这需要探索并加强院企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这个产品,我们研究了20多年,而我们的合作企业也为此坚持了10年,在北京建立制剂厂,在广西河池构建原料生产基地,确保产业化。

在西药垄断整个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环境下,中药新药“桑枝总生物碱”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路径,这是中药创新的案例和实践。我们相信,通过守正创新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将为防控重大疾病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陈伟平:

中医药发展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17年前抗击非典,我国积极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病死率低,后遗症少。如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中医药再次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亮点。

在抗击新冠“战疫”中,广药集团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广药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感“没有守正,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未来,广药集团将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大力开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开发工作,用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药宝库,打造中医药名品名企品牌,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新疆银朵兰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

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中药产业

我来自新疆,是一家民族药企业银朵兰的负责人。关于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我想谈几个问题、几点建议:

一是产业化问题。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一定要形成产业化。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银朵兰重点打造产业链,从药材种植到研发,再到生产制造和市场需求,以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我们在新疆按GAP标准形成亩药材种植基地,拥有2个全国独家产品复方一枝蒿颗粒、尿通卡克乃其片。其中,复方一枝蒿颗粒作为《新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推荐用药,疫情期间我们持续捐赠箱,在新疆、武汉、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抗疫一线临床使用,被中国医疗队援助巴基斯坦等区域抗击疫情时随行携带。最近新疆喀什的疫情,银朵兰药业公司又加快生产50万盒复方一枝蒿颗粒作为防疫用药。可以说,产业化是保障药品质量和供需的第一防线,因此要加快企业产业链的形成。

二是中药的创新发展一定要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中药进行创新,就要在企业这样的创新主体中形成产学研的组织,这也是中药创新发展形成核心技术的关键要素。

三是制药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问题。现代化和产业化才能形成制药企业的核心技术,所以面向“十四五”,中药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顺应时代需要,把创新驱动的一些成果和大数据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面向现代化的发展。

四是中药的理论研究和标准化的认定问题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努力,完成中药的一些标准的提升和标准化的再论证,这也是企业继续创新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观点集萃

全国政协委员张洪春:

中医药全过程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并取得丰硕成果。建议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yf/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