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在路边的中草药,你知道多少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89217.html 现在我们生活在钢筋混泥土的森林中,远离自然, 野生的植物都很少见,更别提药草了。 不管实际生活中是否用得到,多识于草木之名也是好的。 车前草 中药药性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 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9~30g;鲜品30~60g,煎服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生理特性: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根茎短缩肥厚,密生须状根。叶全部根生,叶片平滑,广卵形,边缘波状,间有不明显钝齿,主脉五条,向叶背凸起,成肋状伸入叶柄,叶片常与叶柄等长。 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花小,花冠不显著。结椭圆形蒴果,顶端宿存花柱,熟时盖裂,撒出种子。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泻的功效。不仅可药用,还可食用。 实物照片: 鬼针草 中药药性 甘、淡,味苦;性微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 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成1~2cm小断,干燥。 归肝、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实物照片 有被它刺过么? 夏枯草 中药药性 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 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 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煎服,9~15g。或熬膏服。 脾胃寒弱者慎用。 实物照片 野薄荷 中药药性 辛温,气香。能解表祛风。 《本草纲目》认为:薄荷味辛、性凉,无毒。长期做菜生吃或熟食,能祛邪毒,除劳气,解困乏,使人口气香洁。还可治痰多及各种伤风。 此外,煎汤洗可治膝疮,榨汁服可去风热及口齿诸病,捣成汁含服去舌苔苦涩;用叶塞鼻,止出血;还可治蜂蛰蛇伤。 薄荷茎叶有特殊香味,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之功效。现代医学常将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痛、口舌生疮、风疹、麻疹、胸腹胀闷和抗早孕等。另外,薄荷还具有消炎止痛作用。 实物照片 蒲公英 中药药性 性味:苦甘,寒。 《唐本草》:味甘,平,无毒。 李杲:微苦,寒。 《本草述》:甘,平微寒。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李杲:足少阴经。 《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太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2两);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实物照片 马兰(泥鳅串) 中药药性 以全草或根入药。味辛,性微寒。主治归肝、肾、胃、大肠经。 败毒抗癌、凉血散淤、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能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湿,消食,消积。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 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痢疾或湿热腹泻;咽喉肿痛,痈肿疮疡;血热衄血、便血;湿热黄疸;或水肿,小便不利;饮食积滞,脘腹胀满。 实物照片 在四川的乡下它叫泥鳅串,在国外它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小玛格丽特。 酢浆草 中药药性 酸,寒。 ①《唐本草》:"味酸,寒,无毒。" ②《履巉岩本草》:"味酸,有小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酸微涩。" 《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淋病,赤白带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疥癣,痔疾,脱肛,跌打损伤,汤火伤。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捣汁涂、调敷或煎水漱口。 实物照片 苦菜 中药药性 「释名」名荼、苦苣、苦荬、游冬、褊巨、老鹳菜、天香菜。 「主治」 1、血淋、尿血。用苦荬一把,加酒、水各半煎服。 2、喉痹。用若荬捣汁半碗,加开水泡灯心取汁半碗,调匀服。 3、对口恶疮。用苦荬捣汁一碗,加姜汁一匙,酒送服。同时以药渣敷沧一、二次,即愈。 4、赤白痢。用苦荬根煮服。 实物照片 龙葵 中药药性 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性味: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咳嗽痰喘,水肿,癌肿。 根:苦、微甘,寒。用于痢疾,淋浊,带下病,跌打损伤。 实物照片 苍耳子 中药药性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别录》:"苦辛,微寒,有小毒。"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微寒涩,有小毒。" 禁忌 1.忌与猪肉、马肉、米泔水同服。 2.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实物照片 你是否曾拿它扔女同学的长头发上? 通泉草 中药药性 玄参科通泉草属植物通泉草,以全草入药。春夏秋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全草(绿兰花)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主治:止痛,健胃,解毒。用于偏头痛,消化不良;外用治疔疮,脓疱疮,烫伤。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实物照片 紫云英 中药药性 药名:紫云英子 别名:蒺藜子、草蒺藜 归经:肝经 功效:祛风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或森林中潮湿处、山坡、山径旁。海拔-m均可生长。 各家论述:苏医《中草药手册》:活血明目。治眼部疾患。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果实成熟时,割下全草,打下种子,晒干。 功效分类:活血药 生药材鉴定:种子呈长方状肾形,两侧明显压扁,长达3.5mm;腹面中央内陷较深,一侧成沟状;表面黄绿色或棕绿色,质坚硬。气微弱,嚼之微有豆腥气,味淡。 性味:辛;凉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紫云英的种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研末。 实物照片 泽漆(五朵云) 中药药性 功效作用: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主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结核性瘘管;骨髓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毒性: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脾经、小肠经 药性:凉 药味:辛、苦 实物照片 鱼腥草 中药药性 《别录》:味辛,微温。 《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医林纂要》:甘辛咸。 归经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实物照片 藿香 中药药性 全草入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主治: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呕吐、泄泻、暑湿、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 用法用量: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禁忌:暑热及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实物照片 栀子 中药药性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实物照片 麦冬 本品甘寒清润,善清心肺之热而养阴除烦,兼可清润胃肠而止渴润燥。抗实验性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 1.养阴清热治疗阴虚内热或热病病伤津、心烦口渴。 2.润肺止咳治疗燥热伤肺所致的咳嗽、痰稠、气逆。 1,清心除烦:适于内热扰心之证。 a.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 b.热伤气阴,心烦口渴,汗出体倦者。 c.心阴不足,心烦不眠,舌红少苔者。 2,养阴润肺:主治阴虚肺燥,干咳、燥咳,劳热咳血等证。 3,益胃生津:善治胃阴不足,舌干口渴,纳呆不饥等证。此外,还可用治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内服:煎汤,2~4钱;6~12g。或入丸、散。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 实物照片 桑白皮 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经。 功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实物照片 没错,就是蚕宝宝吃的东东。 狗尾巴草 中药药性 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 主风热感冒;黄疸;小儿疳积;痢疾;小便涩痛;目赤涩痛;目赤肿痛;痈肿;寻常疣;疮癣。 1、《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险,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2、《纲目拾遗》:治疔痈癣。面上生癣,取草效茎揉软,不时搓之。 3、《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治目疾。又用治麻(疣)子。 4、《陆川本草》:去湿,消肿。治黄水疮。 5、《重庆草药》:治目疾流泪起雾。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实物照片 地石榴 中药药性 :地果、地琵琶、地石榴、地瓜 :为桑科植物地石榴的根。 :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治疗黄疸、瘰疬、无名肿痛、风湿疼痛、腹泻、痢疾、痔疮出血等证。治妇人白带,遗精、滑精,男子白浊,管痛,小腹疼痛。用根,水煨,点水酒服。 :苦、涩,凉。入肝、脾、胃三经。 :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瓜果可食用,四川一带有六月六(农历)地瓜熟,七月七地瓜烂的说法,因此,吃地瓜果的时机是在盛夏。 味甜,吃的时候要把两头的疤都去掉,有公母的区分,吃的是公的,母的不能食用,里面是没有水分的。 半夏 中药药性 辛,温,有毒。 入脾、胃经。 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 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二陈汤、小青龙汤,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壶丸。 实物照片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xw/6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田间地头小杂草,世人不知是个宝
- 下一篇文章: 中药治疗9类常见猪病方法总结,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