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桑树种植史探源
桑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养蚕。桑葚作为果实只是附属品。唐代以前,桑树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唐中叶以后,随着北方外族的入侵,植桑养蚕由盛至衰,其中心逐渐南移。 古桑树 泊头植桑始于何时,明以前没有明确记载,仅据有关资料加以推考。据《尚书?.禹贡》言:兖州,桑土既蚕。《史记》则将桑土既蚕正义训为宜桑之土。宋代王炎云:今德渤海间皆产丝最多。《淮海后集》载:秦湛《蚕书》曰:桑土既蚕,独言于兖,则九州蚕事兖为最。嘉靖《河间府志》载河间古属兖州。而泊头大部原为交河县域,汉代起即属河间郡与渤海郡(渤海郡亦属兖州地)、河间国,及至清代都属瀛洲河间。当为《禹贡》所言的古兖州地,亦属桑土既蚕的地方。万历《交河县志?.风俗志》中记有隋志所载的“交民质朴、不事浮华,民勤稼穑,女务蚕桑”之语。汉龚遂为渤海(任渤海郡守),劝民务农桑。《宋史.?彭思永传》:北俗以桑麻为产,民惧贼不敢兿,日益贫。思永知瀛洲,始奏更之。地属渤海、瀛洲的泊头当在“被劝”“更之”之列。 黑桑椹 明洪武二十七年(年),太祖命工部行文书:教天下百姓务要多栽桑枣。每一里(明代县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种二亩秧,每一百户内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高三尺,然后分栽。每五尺阔五垄,每一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奏,违者,全家发云南金齿充军。据此,泊头植桑当兴。更可考者,当为《河间府志》、《交河县志》均有记载的时任交河县知县林俊倡植桑枣一事。据载:林俊,福建莆田县人,宣德四年(年)以进士知交河县。时年甚少,交河人以为南方书生,不习北俗,且甫释褐(刚刚为官),未晓吏政,心多轻之。及视事,数日听讼(审案判案)立决,众始异之,久之视所为,益服。林俊治交河,先教(化)而后(用)刑,刑不滥,亦不肯姑息。由是,人知警劝。林俊乃兴学校,崇礼让,惠化大行。因北人多惰而嬉,每勤督田业,视民家有隙地者,使各树桑枣。民初以为烦,后数年,桑长成林,获蚕丝之利,又廿年,交河大饥,枣适熟,人争食之,且干之以充粮。其終虽无收,藉是得免饥死。然后追思其功。林俊后仕終尚书,为名宦,望重于世。由此,泊头植桑初有规模,当在明宣德年间,林俊知县时。至嘉靖年间,境内桑树种植一直延续。据嘉靖《河间府志》载,交河县编户十四里,以户计者一千七百九十一,以口计者,一万二千七百七十五,农桑以株计者,八千二百。官民地新旧以顷亩计者,一千一十顷五十八亩有奇。税以石计者九百九十八。粮以石计者三千三百二十五。这里农桑八千二百株,平均户植桑七株,规模可观。另据万历年《交河县志.土产志》记载,木类:桑,叶宜饲蚕,其实向阴。货类:丝,桑蚕所出。药类:桑白皮等。明万历年《交河县志.田赋志》则记载,额征农桑丝棉新绢三十三匹二丈一尺三寸三分。足见当时境内植桑之概貌。而至清乾隆年间,桑树种植规模大不如前。据乾隆二十五年(年)《河间府志》载:今东光诸县虽号出绢,然树桑少而治蚕拙。即有丝绢,略无资用之实,岂其人不知务工皆窳(yǔ)恶,抑无以教之乃致然耶。 民国二十年《交河县志料》载:蚕业,农家养鸡、养豕者最多。至今养蚕者转尠(xiǎn),实因县境内植桑过少。缺乏育蚕之饲料使然耳。现建设局正拟推广植桑办法,提倡养蚕,并由实业厅领到素龙角、诸贵、新元等无毒一化蚕种,分给农业饲养矣。年,交河县实业局在交河城内设立养蜂养蚕传习所。传授养殖技术,但仅限于民户散养。在城西门外辟有苗圃场,养殖槐、松、桑、刺槐等树木。然而嗣后的日寇侵略导致境内农业衰败,植桑更无从谈起。一是无心种;二是鬼子砍伐。 桑树林 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境内一度提倡养蚕植桑,《泊头市志》记载,年,交河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十二年绿化祖国”的规划,制定了“三年绿化交河县”的规划,动员广大群众采集树种,进行春冬两季造林,是年,按照规划分配到各区的两季造林任务是:片林65亩,四旁植树棵,桑树育苗40亩。所以,五六十年代各片区都置有桑地,其中,大鲁道、营子片区较为集中。七十年代随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方针的推进,有的地方古桑树被砍伐,改种粮食。八十年代后提倡种梨树,人们更忽略了桑树的种植。近些年,也因桑葚果实的稀少以及其食用价值引起人们的重视,营子镇依托苟鲁道村遗存的古桑树群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且发展势头良好。 注泊头原为交河县辖镇,年恢复泊头市建置,年,交河县撤销,并入泊头市,形成现在建制。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tiesuos.com/sbpjg/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分子切割技术产品作用具体使用方法及注
- 下一篇文章: 产区资讯千阳县培育白色桑葚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