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403/8811221.html

中药的”归经“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挑选中药时,往往是根据其药理的性质和滋味来购买和使用。

这是因为中药的性味是展示其药物性能的一个重要依据,而这一“对症下药”的做法是源于中药的“归经”理论,那么中药是如何在人体内治疗顽疾、疏气通血?本期每周话题将带领大家了解中药“归经”的那些事儿。

何为归经

归经,即为药物作用的定位。

所谓“归经”中的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经,而经则指的是人体的脏腑经络。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中药归经知多少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这一点在归经的理论体系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归经是古人提出的,依据是临床实践观察。比方说咳嗽与肺有关,对咳嗽有疗效的中药就会归肺经,比如麻黄、鱼腥草等。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这类中药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或大量入驻了相关脏器,在该脏器测得有含量。

临床实践

古法

炼药

归经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

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另一方面,归经又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归经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这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功效,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但也有一些把药物作用与脏腑机能结合起来约论述。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唐、宋时诸家本草,对药物功效及赃腑功能的论述日期增多,诸如“补肺”、“益脾”、“安心”……之类的名词,比比皆是。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

中药归经知多少

由于古人从实践出发,归经以药物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因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形、色、味等特性,故用四气五味来区分,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片面性,即便是将其特性合参时也不准确。不过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药理学研究的发现还进一步扩展了中药的“归经”内容,比方说葛根扩脑血管,麻黄兴奋中枢,山楂抗心肌缺血,桑叶抗焦虑,柴胡抗抑郁等等。

中药特性

中药归经知多少

掌握归经对于临床医学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基本的便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首先,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不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它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

本期中药话题先告一段落,下期小编再继续带大家领略中药之美。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baipi.com/sbpgx/8207.html